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年,全國政法機關忠誠履行全力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確保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職責和使命,扎實推進政法工作,不斷提高工作效能,亮點紛呈、成效顯著,獲得輿論認可。為進一步總結政法輿情工作經驗教訓,在此總結歸納2022年政法輿情的總體特征,為各地政法機關開展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總體特征
1.地域:中東部地區仍屬輿情“熱地” 西北地區輿情壓力減緩
2022年,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輿情事件波及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整體覆蓋范圍較廣。具體來看,河南省輿情數量居于首位,占比超一成,遠超其他省市。其中,村鎮銀行取款難、儲戶被賦紅碼、安陽火災等事件均引發輿論廣泛關注。廣西壯族自治區輿情數量次之,占比7.4%,其中東航航空器飛行事故、全州超生孩子被“社會調劑”等事件關注度較高。陜西、山東、江西等省輿情數量占比均為6%,代表性事件包括江西高院維持勞榮枝案死刑判決、山東法院審理江秋蓮訴劉鑫案、西北工業大學網站遭網絡攻擊、湖南長沙自建房倒塌事故等。整體來說,中東部地區輿情熱力值普遍較高,西北地區輿情壓力較2021年有所減緩。
2.系統:公安系統輿情占比與2021年數據相近 安全事故及刑事案件多發
從系統分布來看,與2021年的數據相近。一方面,本年度特別重大、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多發,包括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湖南長沙自建房倒塌事故、河南安陽火災事故等;另一方面,刑事案件發生率較高,占公安系統輿情比重過半,包括江西安福幼兒園命案、安徽靈璧縣漁溝中學學生死亡案等。法院系統輿情占比26.1%,其中判罰爭議為最主要輿情類型。檢察院、司法行政、政法委等領域輿情均較低??缦到y輿情占比17%,較2021年下降幅度較大,關注度較高的案件有河北唐山“燒烤店打人案”、南京女大學生被害案、劉學州自殺案等,覆蓋公檢法等多個系統。
3.層級:縣區級輿情應對占比過半 市級以上單位輿情壓力銳減
從輿情事件涉及的政法機關級別來看,縣區級和地市級是輿情應對的“主力”,累計占比接近九成,其中縣區級更是承擔了輿情沖擊的主要“火力”,占比過半,達到55.6%,地市級占比為33.3%。省級單位位列第三梯隊,占比為8.9%。在縣區級輿情案事件中,關注度較高的有長沙岳麓區的“清華女博士報考協警”事件;河南開封鼓樓區法院審理的“錯換人生28年案”等。相比于2021年和2020年,縣區級輿情數據的比重明顯“膨脹”,這表明,縣區級政法機關在輿情應對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主動意識和處置手段,可以在基層階段有效攔截輿情進一步向上傳導,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上層政法機關的應對壓力。與此同時,這一現象也具有較大的風險,當上級部門介入后的工作仍不能滿足輿論期待和訴求時,輿情將進一步蔓延,很容易將更高層級的處置部門卷入質疑的旋渦。典型如江蘇“豐縣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和唐山“燒烤店打人案”,應對層級步步提升,但輿論圍攻對象也層層轉移,所有參與處置的主體均受到來自網絡輿論場的批評和指責。
4.來源:微博成為政法輿情首要“策源地” 政務自媒體重要性不可忽視
2022年,網絡媒體與微博仍為政法輿情最主要的“策源地”,自兩平臺發酵的輿情數量已超過七成,其中網絡媒體占比達39%,居于首位。一般情況下,網民發布爆料內容后引發關注,媒體進而追蹤報道,助推輿情走高。發酵于微信公眾號的輿情數量居第三位,相關輿情內容多為政法機關新媒體宣傳案例及自媒體爆料。例如山東高法官方微信文章稱不能僅以出軌為由請求離婚、廣州司法局官微虛構故事情節進行普法等事件均引發輿論熱議,相關微博話題閱讀量超數億人次,可見政法機關新媒體作為宣傳主陣地,其隱含的輿情價值與潛藏的輿情風險同樣不可忽視。來源于短視頻平臺的輿情占比8.1%,包括四川網紅博主食用瀕危大白鯊案、蘇州淮海路步行街女子因穿和服被警方帶走事件等。發酵自政務網站、論壇、自媒體號、微信朋友圈的輿情占比合計8%,其中來源于政務網站的輿情多為法院判決爭議案件。
5.爆發時長:輿情爆發周期持續縮短,舊案輿情復燃隱患降低
從輿情爆發時長來看,7天內爆發輿情的案事件數量占比累計超過八成,其中1天內爆發的比重達到58.8%,較2021年增加10余個百分點;1至7天內爆發輿情的占比為23.5%,兩者較2021年比重都有較為明顯的升高。由此可見,在網絡媒體成為輿情發酵的主要渠道之后,最為直接的影響就是大幅縮短輿情爆發周期,尤其一些突發案事件,如東航航空器飛行事故在發生后第一時間引發網民的關注和討論,這給涉事部門提出了更高的信息公開要求。此外,3個月以上發酵的輿情占比為9.6%,較2021年比重下降了近一半,可見政法機關在案事件處置工作上積極性有所提升,主動作為推動輿情閉環,減少舊案輿情復燃隱患。
6.類型:社會熱點、突發案事件兩類占比超五成 性別暴力話題突出
從輿情類型來看,社會熱點案事件、突發案事件占比最高,分別為30.9%、28.7%,二者合計約六成。在社會熱點案事件類輿情中,超半數涉及女性權益受損問題,成為2022年敏感度、爭議性最強的話題之一,如山東“雨衣男”拖拽案、陜西佳縣“小雨”被關鐵籠事件等,引發較高關注度。突發案事件在2022年較為突出,占比達28.7%。執法問題及判罰爭議占比達到14%、9.6%,政法機關執法司法行為的合理合法性遭受到輿論質疑,容易沖擊網民對于政法機關的滿意度、認可度。其中包括甘肅臨夏12歲女孩被強奸警方未立案一事,湖南長沙女子貨拉拉跳車案二審宣判等。司法不公類及宣傳不當類輿情分別占比為3.7%和2.9%,其中宣傳不當多由法院系統的普法宣傳引發,司法不公則涉及汪康夫、譚修義等敏感舊案。政法干警違法違紀、網絡謠言、失職失察、爭議舉措等四個類型的輿情數量處于較低水平,占比均不超過3%。
輿情處置
1.政法機關輿情回應率、時效性均處于較高水平
在納入統計的136起常規輿情事件中,政法機關做出回應的案例共101起,回應率為74.3%,與2021年的75.3%相持平??梢?,政法機關對于輿論的重視程度強,并且能夠與公眾形成對話,疏解輿論壓力。從回應時效來看,101起輿情事件中,3日內進行回應的事件數量占比高達82.2%,其中12小時以內回應的事件占比為43.6%,12至24小時回應的事件占比為21.8%,1至3日回應的事件占比達為16.8%。表明多數輿情政法機關回應時效性強,能夠在輿情發酵之處及時回應輿論關切,降低輿情發酵風險。3至7日、7日至1月、1月以上回應的事件占比則較低,分別為5.9%、6.9%、5%。從回應主體來看,由涉事部門進行回應的事件數量占比達69.3%;部分輿情事件重要性及敏感性強,則由上級部門提級回應,此類占比達11.9%。由第三方及多主體進行回應的事件數量占比達18.8%,處于較高水平??梢?,政法輿情的復雜性越來越高,單一事件牽涉多個政法機關的情況增多,且教育、金融、應急管理等系統的輿情也更易傳導至政法機關,往往需要協作應對輿情。
2.首次回應效果出現有效提升 積極跟進處置成為“加分項”
在有回應的101起常規案例中,相關部門做出回應后輿情得到平息案例有41起,占比40.6%,較2021年的情況(22.4%)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對于重大突發事件,政法機關均能做到及時介入并主動回應社會關切,有助于網絡輿情的快速平息。如北京警方第一時間通報對藝考機構人員涉嫌性侵案件的處理結果。但是也需看到,輿論持續進行追問的案例有43起,輿論持批判態度的案例有17起,兩者合計占比近六成,表明首次回應后的輿情平息率仍處在較低階段,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從后續處置情況來看,跟進處置工作能夠有效消除質疑,降溫輿情。這類案例共40起,其中約四成案例是在輿情平息后相關部門依法按照職責和程序進行處理,如江蘇南京男子上門掌摑幼童事件中,警方刑拘打人者后檢方依法提前介入辦案。有六成是在引起追問和批評后跟進處置。典型案例如在哈爾濱男子燒傷死亡一案中,警方首次回應細節不足,結論簡單,因此備受網民質疑。隨后當地成立調查組,用證據和事實還原真相,有力回擊謠言。在跟進處理的主體方面,由涉事部門作為主體的案例有12起,由上級主管部門回應的有6起,由第三方或多部門處理的事件有22起。此外,通過案例分析還可以看出,在重大輿情應對工作中,隨著輿情態勢升級,相關部門成立聯合調查組進行深入調查處理的情況較為常見,如江蘇“豐縣生育八孩女子”事件、河南杞縣“坂木殺人案”死者家屬實名舉報事件等。
3.缺乏跟進處置拉低輿論認可度 提示輿情工作還需主動作為
從輿論滿意度(本次測量采用5分制:5代表“非常滿意”,4代表“較滿意”,3代表“一般”,2代表“較不滿意”,1代表“非常不滿意”)來看,在有回應的輿情事件中,輿論滿意度平均得分為3.09分,略高于2022年的3.02分。具體分布情況來看,“較滿意”及以上的案例有41起,評價“一般”及不滿意的共70起,占比近六成。其中,輿論評價較差的案例類型集中在突發案事件和社會熱點事件中,輿論關注事件的真相和細節,但官方通報中并未做出進一步解釋或說明,導致追問聲和質疑聲持續傳播。因此,評價較低的案例一般也缺少跟進處置工作,這類事件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二,部分案例處置工作甚至“爛尾”。相反,輿論滿意度高的案例雖然同樣集中在突發案事件和熱點事件,相關責任部門第一時間積極妥善處理,在出現追問和質疑后,第三方權威機構或聯合調查組能夠迅速介入,依法進行調查處理和權威通報,用主動的作為及時對接了公眾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