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輿論關切,是指輿情事件發生后,主管部門在發布官方通報或回應時,需準確把握輿論關注焦點、事件痛點,精準地對群眾關心的問題進行回應。這樣不僅可以消除群眾對相關部門的質疑,同時可以提高輿情處置部門的公信力,這是輿論話語權的價值所在。
但在輿情處置過程中,一些政府部門對輿論關切認識不夠、把握不準,在回應時未能抓住輿論關注的核心與重點,回應內容流于形式,反而引發次生輿情。
例如,2017年11月,寧波發生一起爆炸案。當日,輿情處置部門通過官方微博發出一則情況通報。這則情況通報共243字,其中220字都在寫各級領導的職務和“高度重視”,對于輿論關注的“事故是否存在傷亡及傷亡人數”,通報卻以一句“到目前為止,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其他輕傷人員尚有16人”帶過。
事故發生后,輿論普遍關注的是事故發生的原因、是否存在傷亡情況以及目前的救援進展,但當地通報卻把90%以上的筆墨用在羅列各級領導的職務、姓名和表達領導重視上,這樣的通報忽視了輿論關切,引發公眾強烈不滿。
通報中,各級領導“電話詢問”“到醫院慰問”“召開緊急會議”“組織救援組”“督促工作進展”“現場部署救援”等描述,在當時的輿論心態下,不僅不利于輿情事件的順利處置,更加深了公眾對涉事部門的負面印象。
在輿情事件發生后,一些地方或部門由于輿情素養不足,因而面對輿論關切和訴求遮遮掩掩、慢慢吞吞,以致激化矛盾、猜疑四起。待輿情發酵后又急于滅火,匆匆忙忙、疲于應付,常?;挪粨衤?、急不擇言,在未清楚了解輿論關注焦點和事件痛點的情況下,作出“所答非所問”的回應。這種硬生生地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的做法,易使輿情工作陷入被動。
能否準確把握輿論關注焦點、事件痛點,精準對群眾關心的問題進行回應,成為考驗地方政府輿情應對能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回應輿論關切,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坦誠的態度。輿情事件發生后,面對各方觀點和媒體的追問,處置部門保持坦誠的態度,是順利處置輿情危機的前提。保持坦誠的態度能夠與公眾形成良性互動,對于疏解輿論情緒、緩解緊張氛圍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面對媒體采訪時,相關部門切不可關門閉戶逃避采訪,也不可以用“無可奉告”等說辭進行敷衍應對。若事實原因暫未查清,涉事部門對事件信息了解暫時較少,也應當以坦誠的態度提供階段性的調查結果,并表達嚴肅處理的決心。
其次,加強監測,通過各種渠道挖掘輿論關注焦點、事件痛點,分析公眾關注的主要問題、關鍵問題和潛在謠言。隨著網絡技術和移動互聯的發展,網民在網上發表觀點更為便利。觀察發現,在微博、微信、知乎、抖音和B站等不同網絡平臺上,網民對同一件事的看法有時會呈現出一定差異。因此,輿情事件發生后,還需廣泛搜集各個平臺的輿論觀點,并將其進行整合、將輿情關切進行分級(可分為:迫切想要知曉的信息、非迫切但關鍵的信息、潛在的謠言等)。經過對輿情關切點的梳理、對相關問題及回復內容的準備,輿情處置部門才能在公開回應中更加從容、精準地通報輿情事實,打消輿論質疑,化解輿情風險。
精準回應輿論關切,不僅有利于輿情事件的順利處置,也體現著處置部門的輿情意識和素養。在對輿情事件做出回應時,既要及時主動,更要審慎精準,雙效合一,才能有效緩解輿論緊張氛圍,給線下處置留出足夠的時間。